機鋒資訊:2025 年 7 月 15 日晚些時候消息,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今日在京宣布,美國政府已正式批準 H20 芯片對華出口許可,標志著這款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 AI 加速器將重啟供貨。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全球科技界關注,不僅提振了英偉達股價當日高開 4% 至 171 美元,更折射出中美科技博弈下市場與政策的微妙平衡,果然在近日的黃仁勛訪華行程中,都不是平白無故的。
H20 芯片的命運堪稱中美半導體政策角力的縮影。作為英偉達基于 Hopper 架構開發的 "合規特供版",H20 通過縮減 41% GPU 核心數量、限制算力至 H100 的 15%(FP16 算力 148 TFLOPS),在 2023 年底成功繞過美國對華高端芯片出口限制。但今年 4 月,美國政府以 "擔憂用于超算" 為由突然收緊管制,導致英偉達當季損失 46 億美元已確認收入,另有 25 億美元訂單無法交付。
此次解禁被外界解讀為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:一方面,國產 AI 芯片在禁售期內快速崛起 —— 華為昇騰 910B 的 FP16 算力達 256 TFLOPS,超越 H20 且成本低 20%,寒武紀思元 590 在推理場景實現性能持平,迫使美國重新評估技術封鎖的實際效果;另一方面,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直接利益難以割舍 —— 該市場貢獻其全球 15% 營收(約 180 億美元 / 年),且 150 萬 CUDA 開發者構成的生態壁壘,成為黃仁勛游說白宮的關鍵籌碼。
盡管性能受限,H20 的設計仍展現出英偉達對中國市場需求的深刻洞察。其 96GB HBM3 顯存和 4TB/s 帶寬,恰好匹配大模型推理對內存容量的高要求,而 900GB/s NVLink 互聯帶寬則為多卡集群提供了擴展性。這種 "大顯存、弱算力" 的配置,使其在金融風控、醫療影像等垂類模型場景中仍具不可替代性。
與國產競品相比,H20 的優勢在于成熟的 CUDA 生態 —— 中國 90% 的 AI 代碼基于該平臺開發,而遷移至昇騰 MindSpore 等替代框架需額外投入 3000 萬元 / 企業。不過,國產芯片在能效比和本地化服務上更具競爭力:昇騰 910B 推理效率超 H20 30%,且政務、金融系統國產化率已達 35%。
消息公布后,A 股英偉達概念股全線飄紅:勝宏科技、中電港漲停,浪潮信息漲超 6%,反映出市場對算力供給修復的樂觀預期。機構預測,H20 重啟銷售有望為英偉達 2026 財年帶來數十億美元增量收入,甚至推動其市值突破 5 萬億美元。
但隱憂同樣存在:禁售期內國產芯片已搶占 25% 市場份額,且頭部企業正探索 "混搭戰術"—— 用 H20 處理日常推理,同時用昇騰芯片完成訓練,成本可降低 60%。這種策略既規避斷供風險,又加速生態替代進程。對此,英偉達同步推出 RTX Pro GPU,瞄準智能制造領域的數字孿生需求,試圖通過差異化競爭打開新戰場。
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,反對將科技問題政治化,強調此類做法 "擾亂全球產業鏈穩定"。這一表態呼應了國產替代戰略的推進 ——2026 年數據中心國產芯片使用率目標已提至 40%,三大運營商新采購訂單中本土產品占比超 50%。
對英偉達而言,H20 的解禁只是階段性勝利。其計劃 9 月推出的 B30 芯片(基于 Blackwell 架構)將進一步縮減性能參數,而國產昇騰 920(性能對標 H100)預計年底量產,預示著未來競爭將更趨白熱化。黃仁勛在采訪中坦言:"中國市場的創新速度遠超預期,我們必須持續進化才能保持相關性。"
這場圍繞 AI 算力的博弈,本質上是技術主權與商業利益的碰撞。H20 的回歸或許能緩解短期算力饑渴,但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浪潮已不可逆。正如行業觀察家指出:"當國產芯片在性能、生態、成本上形成閉環,任何外部技術限制都將失去威懾力。" 未來的競爭焦點,或將轉向光子芯片、開源框架等下一代技術賽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