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3日消息,昨天,一則“北京自7月20日起全面禁止燃油車接入網約平臺”的消息在網絡流傳,引發網約車司機群體強烈反應。然而,該消息發布僅數小時后,發布方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便緊急撤下相關內容,并于7月23日發布《致歉聲明》,承認信息未經權威部門核實,系“根據自媒體和司機反饋整理”,已對值班編輯作內部處理。北京市交通委隨后向媒體確認,目前未發布燃油車全面禁入網約車平臺的正式文件,政策仍以“鼓勵新能源替代”為主。
盡管此次“禁令”被證實為不實信息,但北京網約車行業新能源化趨勢早已顯現。2024年起,國六排放標準以下的燃油網約車被強制清退,通州、延慶等外圍區域對燃油車實施更嚴格限行政策,滴滴等平臺也通過“充電補貼”“優先派單”等措施引導司機換車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7月,北京網約車中新能源車型占比已超65%,燃油車保有量較2023年下降42%。
此次風波中,燃油車司機生存壓力被集中放大。多名司機反映,其車輛在注冊平臺時收到“車輛不合規”提示,二手車市場價格暴跌超30%,部分車輛殘值甚至低于未還貸款。二手車商表示,近期掛牌急售的燃油網約車激增,但成交價普遍低于同期家用車30%。與此同時,充電樁運營商迎來紅利期——北京四環內充電樁數量半年激增40%,網約車充電量占比達70%。
北京并非首個對燃油網約車“動刀”的城市。深圳早在2020年便實現網約車全面電動化,廣州、東莞、西安等地隨后跟進。2025年6月,西安將原定2028年的燃油車清退計劃提前三年完成,最后一批燃油網約車于6月15日午夜退出平臺。成都等城市則通過“高門檻勸退”策略,要求網約車車齡小于五年、購置價超12萬元,直接將經濟型燃油車擋在門外。